百善孝为先。“孝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该传承下去的优良品行。
但是,孝也是有底线的,并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,即便父母有过错也不劝说,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,这就是愚孝。
比如,在处理婆媳矛盾时,儿子对父母毫无底线的迎合与满足,哪怕是父母不合理的要求与索取,也不拒绝,只要妻子与父母发生矛盾时,不论是谁的是非对错,儿子永远都站在父母那边,让妻子成为受害的一方,这种愚孝并非真正的孝。
《弟子规》中说:“父母过,谏使更。怡吾色,柔吾声。”父母有了过错,要和颜悦色地与父母沟通,让父母理解并改正,而不是一味的顺从。
正常的孝顺是在尊重、关爱父母的同时,也能明辨是非,理性处理家庭关系,维护家庭的团结和谐与幸福安宁。
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,在处理老家人与邻居宅基地的问题时,给家人回信一首诗:“一纸家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让家人主动退让了三尺,邻居因此也深受感动,又退地三尺,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,这就是著名的一道景观“六尺巷”的由来 。
这个故事在现代被广泛传颂,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。
张英没有借自己的权势来顺从家人,就是不孝了吗?恰恰相反,这样明辨是非的处事方式,才是真正的孝。
(责任编辑:孙大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