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如果被别人下了某种结论,这个人就像被贴上了某种标签,主观上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,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。
由于这种现象是贴上“标签”后引起的,所以被称为“标签效应”。
心理学认为,人的行为表现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,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,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,它对一个人的“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”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。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,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的方向发展。
人无完人,成长中的孩子当然也不例外。所以,家长对有缺点的孩子,千万不能动辄贴上坏的标签,相反,家长应及时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、发展标签、阳光标签、利好标签,哪怕是让人伤透脑筋的孩子,也不要放弃。
找准一个闪光点,把这个亮点放大,暗示给孩子,孩子就会向着期望的目标一步一步地靠近。
要从各方面去观察,用放大镜尽力找出孩子的闪光点,时刻看到他们的进步,用好的标签去鼓励他们发扬优点。那么,“熊孩子”可能会变成“萌娃子”,“丑小鸭”也可能悄悄地变成了“白天鹅”,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。
周弘用“赏识教育”,让双耳全聋的女儿成为留美博士;爱迪生的妈妈用贴好标签的方式,让天生有智力缺陷的小孩成为了天才的“世界发明大王”。
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。父母要了解标签效应,并巧妙地应用到教子中,让孩子绽放人生的光彩。
(责任编辑:孙大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