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调研平湖市关心下一代工作,充分肯定了市关工委及广大“五老”围绕孝亲报本文化,25年来坚持不懈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敬教育,努力打造孝亲报本文化品牌等工作经验。具体做法为:
平湖市关工委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深度结合本土“报本”文化,从1999年起启动实施孝敬教育工程,将“孝亲报本”文化理念融入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,构建起学校、家庭、社会“三位一体”的孝道传承体系,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深厚文化底蕴。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,以文化筑基、实践创新、机制保障为三大工作抓手,构筑孝亲报本精神坐标,打造厚德传家教育场景,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,取得了显著成效,涌现出“六多六少”的可喜变化:孝敬父母的多了,责怪父母的少了;尊敬老人的多了,嫌弃老人的少了;讲究节俭的多了,乱花零花钱的少了;勤奋学习的多了,厌倦读书的少了;家庭和睦的多了,不讲文明的少了;胸怀理想志向的人多了,庸庸碌碌的人少了。先后得到《人民日报》《中国老年报》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。
一、文化筑基,构筑孝亲报本精神坐标。
一是传承历史文脉,弘扬报本文化。在江南水乡金平湖大地上,“报本”二字不仅镌刻在东湖边报本塔的砖石之间,更流淌在平湖人的血脉之中,“报本文化”不仅是家庭伦理,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。平湖市关工委牵头,会同市文明办、市文联、市教育局等部门,将孝道延伸至“报天地、报祖辈、报社会”,从挖掘本土孝道文化为教育文脉,通过整理、挖掘、弘扬“报本文化”,不仅讲清报本文化是平湖的标识文化,更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着眼,通过对历史和现代平湖涌现出来的众多孝亲典范,编印全套的《我们的孝礼文化》等孝育资料,举办孝文化讲座等形式,广泛传播孝亲报本的传统美德,使孝文化成为平湖人的精神标识。
二是融合地方特色,丰富文化内涵。在传承孝亲文化的基础上,结合地方特色,丰富孝文化的内涵。如结合平湖的民俗风情,推广“拿七子”“种好黄秧望望爷娘”等习俗,教育引导人们尊老爱老、不忘根本。同时,利用平湖的历史名人资源,如陆杲的《陆氏家训》、陆陇其的《治家格言》等,提炼出家规家训中的孝亲元素,作为孝敬教育的重要内容。每年投入10万元左右,编印《孝敬教育读本》《孝敬教育记载本》《师生孝心孝行录》等,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和价值观。
三是强化家庭教育,厚植孝亲文化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平湖市关工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孝亲报本文化传承中的作用,通过举办家长学校、开展家庭访问、签订“家校协议”和“家庭协议”等方式,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,共同推进孝敬教育。同时,利用“道德公益讲堂”等平台,宣讲优秀家风故事,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,培育良好家风,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。
四是创新教育形式,激发文化活力。平湖市关工委紧跟时代步伐,不断创新孝亲文化的教育形式,以激发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。通过举办线上孝亲文化讲座、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孝亲故事、开展孝亲主题的短视频创作比赛等活动,使孝亲文化以更加生动、有趣的方式走进青少年的生活。同时,鼓励学校结合自身特色,开发孝亲文化的校本课程,将孝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,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孝亲文化的熏陶。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孝亲文化的传播途径,也增强了青少年对孝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
二、实践创新,打造厚德传家教育场景。
一是梯度推进,提升孝亲教育持续力。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,平湖市关工委将孝敬教育分为四个阶段有序推进。在初创期(1999—2008年),重点培养学生的孝敬意识和行为习惯;在深耕期(2008—2015年),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编发讲义和作业,实现孝敬教育的常态化和系统化;在拓展期(2016—2020年),弘扬民族精神,抓好“老少共建”,推动均衡发展;在创新期(2021年至今),形成“孝敬教育+”格局,鼓励各基层单位及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教育模式,形成各具特色的孝敬教育品牌。
二是创新形式,增强孝亲教育吸引力。平湖市关工委注重创新孝敬教育的活动形式,使教育更加贴近青少年实际,增强吸引力。如开展“编写家谱”“两代人通信”“写孝敬日记”等活动,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孝道的内涵;举办“十佳孝星”评选活动,树立先进典型,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孝敬教育;结合重要节日和纪念日,开展主题教育活动,如母亲节、老人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助老活动,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感。25年来,每年开展100多场宣讲,让孝亲报本的理念春风化雨、滋养人心。
三是融合教育,深化孝亲教育感召力。注重将报本孝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,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与父母、师长、同学之间的关系,培养健康的心态和人格。关工委特别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孝敬教育融合,打造阳光润心孝育品牌等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,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,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,为孝敬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四是拓展阵地,汇集孝亲教育凝聚力。创新拓展孝敬教育的阵地,实现全方位育人。除了在学校开展孝敬教育外,还积极将教育触角伸向社会、伸向家庭。依托金平湖银领·薪火讲师团等组织,开展红色家教家风的宣讲与普及活动,进校园、下社区、到田间地头宣传优秀的家风和教育经验。同时,加强与政府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的合作,将孝敬教育融入干部培训、职工教育等环节,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、共同参与孝敬教育的良好氛围。
三、机制保障,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。
一是加强组织领导,确保工作落实。平湖市关工委高度重视孝敬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,形成市委相关领导亲自部署、关工委具体抓、相关部门参与的孝敬教育工作局面,建立“1+8+N”工作体系:1个市级关工委统筹,8个镇街道关工委联动,N个学校、社区关工小组协同。市关工委负责统筹协调全市的孝敬教育工作,定期召开会议,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,确保孝敬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。同时,各基层关工委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,推进孝亲教育具体工作的落实。
二是完善制度保障,规范教育管理。着力完善孝敬教育的制度保障,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。如制定了孝敬教育工作计划、规范孝敬教育读本编写、孝敬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等,对孝敬教育的内容、形式、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规范管理。同时,建立了孝敬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,定期对孝敬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,确保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。
三是强化师资培训,提升教育水平。以“五老”人才库备老专家、老模范、老教师等师资,确保工作力量精准投放。全面加强孝敬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,通过举办培训班、研讨会等形式,组织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孝亲报本文化的精髓和内涵,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,出刊《平湖市孝敬教育优秀论文专刊》,汇聚孝敬教育理论研究成果。同时,邀请教育专家、学者来平指导孝敬教育工作,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,通过师资培训,打造了一支高素质、专业化的孝敬教育师资队伍。
四是加强社会联动,形成育人合力。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动合作,加强与学校、家庭、社区、媒体等各方面的沟通和联系,共同推进孝敬教育工作。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,为孝敬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。通过社会联动,实现了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。
平湖市关工委秉承“孝亲报本、厚德传家”的教育理念,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模式,打造“孝亲报本”孝敬文化品牌,成为平湖这座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符号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责任编辑:唐子韬